新聞中心
行業動態 | 跨界投資近結束:股票投資者放棄科技創業公司
導語:科技博客VentureBeat今天撰文稱,隨著IPO熱潮的降溫,從公開市場跨界到私有市場的投資機構也開始回歸自己的專長領域。
以下為文章全文:
從歷史上看,成熟的私有公司往往會在IPO之前的最后一輪或幾輪融資中,通過“成長性”或后期風險投資公司完成融資。但隨著大型公開市場投資者的逐步滲透,這套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年漸漸被打破。但正當資金雄厚的玩家涌入市場時,當下的經濟形勢又將其中一些跨界投資者沖回到本該屬于他們的領域。
2013年,按照最后一輪私募融資與IPO發行價之間的價差計算,IPO的平均回報達到了驚人的160%,而私募融資和公開融資之間的間隔也只有21個月。富達投資、Wellington和T.Rowe等專注公開市場的大型基金已經開始跨界參與后期私募融資。對沖基金也緊隨其后,但資金量相對較小,投資周期相對較短。
2015年,在科技、媒體和通信行業(TMT)中,最后一輪私募融資通過IPO獲得的回報僅為50%,遠低于2014年的137%,降幅高達63%。下半年的情況尤其慘烈:無論是TMT行業還是整個市場,2015年下半年的回報率都較上半年下降了50%。
除了回報下滑外,2015年的IPO交易量也減少了36%。
原因何在?
在資金充裕的大型投資者的推動下,實現了很多規模巨大的私募融資交易,使得創業公司得以長時間保持私有狀態。這些私有公司的規模和資金狀況都與上市公司相似。問題在于,“流動性折價”已經在后期私募融資中消失。投資者對私有公司進行估值時已經將其與上市公司進行比對,就好像他們都擁有相同的流動性一樣。
2015年8月,當公開市場股票遭到甩賣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投資者變得日趨謹慎,并逐漸引發了IPO市場的降溫。雖然公開市場的股票投資者可以隨時拋售自己不想要的股票,或者因為基金贖回而被迫拋售,但出售私有公司的股票難度卻更大,因此便會出現流動性折價現象,除非市場需求導致價格大幅攀升。
跨界投資者只能一直持有私有公司的股票,而無法明確他們什么時候、以什么價格退出。公開市場的估值降低也對私有市場的相對估值形成了打壓,導致私募投資遭受了雙重損害:不僅持有時間更長,回報率也更低。
這種狀況迫使跨界投資者調低其持有的私募公司股票價值。隨著回報率的降低,加之流動性渠道匱乏,跨界投資者已經從私有市場撤出,投資風格也更加保守,或者把精力專注于其他領域。
“我們都看到pre-IPO私募融資的興趣降低,而估值敏感性有所提升。”后期風險投資公司Glynn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分析師約翰·弗格松(John Fogelsong)說,“這一趨勢是從2015年春季開始的,在去年夏天的全球市場動蕩后得到了加強。”
跨界投資的未來
后期投資已經迅速轉變成賣方市場,私有公司發現融資難度大幅增加,融資談判持續時間延長,“折價融資”和“獨角獸”也變得更加普遍。在很多人看來,這才是真實的市場,也代表了回報率的理性回歸——估值必須得到當前財務指標的支撐,而不能一味考慮未來的定價和市場預期。
雖然價差大幅壓縮,但共同基金目前仍然通過私募融資獲得了小幅盈利。另外,從理論上講,IPO的推遲并不會改變他們對一家公司的長期看法。他們下調私有公司的估值并不是什么新聞,公開市場的投資組合價值也會經常下調。由于估值遭到下調,再加上競爭更加激烈,使得這些投資者可以在尋找目標和制定投資條款時掌握更多主動權,在估值問題上尤其如此。
單純追求回報的投資者會面臨艱難的現狀。由于無法通過持有股票獲得利息,導致回報率不足以平衡風險。很多趨勢型跨界投資者缺乏評估企業價值和幫助企業發展的能力。
對沖基金已經有所收縮,他們正在調整估值方式,今后的選擇也將更加精細。對沖基金則會退出市場,直到上漲機會再度確立為止。屆時將會引發下一輪的估值上漲,但這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發生。我們已經看到投資者從單純的成長轉向了價值,采用了更符合邏輯的決策方式,在制定決策時也不再那么草率。無論是后期投資者還是風險投資公司,都會繼續尋找有可能在這種新環境中IPO的企業。
跨界投資是否已經結束?沒有,但黃金時期已經成為過去。投資者又重新掌握了主動權。